周丹,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85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博士后,是最年轻的中央实施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组专家之一,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价值论研究,曾参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解稿《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写作。2019年,周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调整到《哲学研究》编辑部,担任负责人,通过编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刊物改革,成效显著,使《哲学研究》再上新台阶,在学界乃至广大知识界产生积极热烈反响。
一、挂职归来,受命推行《哲学研究》全面改革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周丹积极响应院里号召,在甘肃省民勤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民勤自然条件艰苦,西北东三面被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3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在民勤,周丹分管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商贸流通、招商引资、金融服务等。一年时间里,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好评。重点发展电商,通过互联网打造民勤蜜瓜品牌,农民显著增收,有效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民勤县的电商交易规模在甘肃省69个县(市)中攀升至第三名,“民勤蜜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期间,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和所长张志强(时任副所长、甘肃挂职团副团长)多次到民勤考察调研,对其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突出,挂职锻炼效果好。挂职归来,哲学所党委领导多次找周丹谈话,《哲学研究》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有想法、敢担当、能作为的青年人迅速成长。带着全面改革的任务,周丹来到《哲学研究》编辑部。
二、体用不二,编研融合,激活编辑部内生动力
《哲学研究》在学界地位高,影响大。在哲学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周丹及其团队逐渐明确了编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思路,力图更好地激活编辑部内生动力。其一,学术为体,刊物为用。学术期刊立足学术本位,发挥平台作用。其二,编辑为体,研究为用。编辑是刊物发展的中流砥柱,研究是为编辑服务的。其三,编研融合,体用不二。编研融合既是方法,也是内容,共同服务于期刊高质量发展。以研究促编辑,以编辑促研究,充分发挥“人”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通过改革,效果显著。2020年,编辑部冯国超被评为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编辑”;周丹被评为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刘未沫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韩骁、刘未沫入选第九届“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
三、围绕中心工作,主动设置议题,打造学术最高地
《哲学研究》坚持高品位的学术水准和高标准的编校质量,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周丹及其团队精心设计选题,策划栏目,孵化出一批高品质学术文章。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疫情的哲学思考”“人工智能的伦理学研究”等专栏,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等文章,获得广泛好评。通过改革,取得优异成绩。2019年,《哲学研究》刊发文章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文章”(全国仅18篇文章获此殊荣)。2020年,《哲学研究》刊发文章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全国仅45篇/组文章入选)。
四、开门办刊,汇聚学界共识,增强刊物公信力、影响力
《哲学研究》自改革以来,周丹及其团队坚持走出去,发起组织“全国哲学论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中国现象学青年论坛”等学术活动,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座谈调研,增进学术交流,汇聚学术力量,形成良好示范作用。加强刊物的信息化和制度化建设,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责任追究倒查制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网上投稿、审稿、编辑、校对流程规范,提高透明度、精细化管理水平。2020年5月,开通“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目前订阅用户超16000,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达10000+。通过开门办刊,拥抱新媒体,《哲学研究》焕发新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