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孙正聿教授主讲京师哲学讲坛

日期:2011-03-22 点击数: 来源:

京师哲学讲坛2011之孙正聿专场成功举办

2011年3月9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主办的京师哲学讲坛2011年第一期在主楼B809成功举行,此次报告会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正聿老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吴向东教授主持。这次报告的主题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来自校内外的100多位师生聆听了报告会。

孙教授认为,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由其标志性的基本范畴所构成的概念系统。这些标志性的基本范畴,不仅显示了各种哲学理论之间的重大区别,而且为哲学演进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从基本范畴的转换而透视研究范式的变革,有助于更为切实和更为深入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区分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基本阶段。他指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是以“物质”为核心范畴,以“规律”为实质内容所构成的哲学体系,其基本范畴是物质、矛盾、反映、社会存在和规律。这组基本范畴构成了被称谓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哲学。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以“重构”体系为实质内容的哲学,其基本范畴是实践、主体、价值、历史和选择。这组基本范畴构成了被称谓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是以“哲学”为核心范畴,以“对话”或“会通”为主要取向的哲学,其基本范畴是哲学、反思、批判、存在和对话。这组基本范畴表达了双重的理论诉求:一方面是力图在中、西、马的“对话”中“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也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对话”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革命及其“本真精神”,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教授特别强调了后教科书哲学的意义,他指出,从总体上看,以开放的理论视野追问“哲学”而达成哲学“反思”的理论自觉,在哲学“反思”的理论自觉中而凸显哲学的“批判”本性,在哲学的“批判”活动中而实现对“存在”的现实性的理解与追究,在对“存在”的追究中而展开中、西、马的“对话”并寻求其“会通”的根基,从而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中建构“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三组基本范畴作了讲解之后,孙教授总结了三种研究范式,即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哲学—对话为标志的三种研究范式。他指出,在教科书哲学时期以“物质”为核心范畴、以“规律”为实质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中,其根本的解释原则是把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视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其根本的解释原则是把哲学视为“关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并由此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理论,逐步地形成了被称谓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与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不同,在以“哲学”为核心范畴、以“对话”为实质内容的后教科书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其根本的逻辑起点是对“哲学”的追问,其根本的解释原则是把哲学和哲学史视为“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既以“思想性的历史”去看待全部哲学史,又以“历史性的思想”去看待各种哲学理论,从而把各种哲学之间的“对话”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在对“思想性的历史”的反思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孙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三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和“哲学—对话”为标志的三种研究范式,不仅具有“依次转换”的关系,而且具有“向上兼容”的关系,即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取消”或“终结”了先前的研究范式所关切的问题,而是在新的研究范式中重新理解和阐释了此前的研究范式的基本范畴及由此构成的理论内容。因此,在新的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展开中、西、马的“对话”,而且需要切实地、充分地实现以“物质”、“实践”和“哲学”为核心范畴的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对话”。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凸显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中作为基本范畴的“历史”,而且凸显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中的核心范畴——“实践”——的“历史性”内涵。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对时代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中,不仅寻求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话”的现实基础,而且实现了与“教科书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两个研究范式的“对接”,并在这种“对话”和“对接”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报告结束后,孙教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会通、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哲学批判如何从宗教汲取营养等问题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做了交流。

最后,主持人吴向东教授总结到,通过聆听孙教授的报告,现场老师和同学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了深入的理解与理论自觉,同时领略了哲学的魅力和哲学家的风采,进一步理解了如何学习和研究哲学。报告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新闻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