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要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国视在线网,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
孙正聿教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参选代码21。
投票网址为:http://jsyr.super.jyb.cn/introduce.php?id=201080608415719
欢迎大家投票。
孙正聿教授事迹简介:
孙正聿,男,汉族,64岁,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所讲授课程广受学生欢迎,所撰写《哲学通论》成为我国高校哲学专业普遍使用的专业教材。提出“苦读与笨想”的方法,与研究生深入交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训练研究生做学问的意识。承担多项重大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学科建设。倾注心血培育学术团队和青年人才。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高校教学名师、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崇 高 的 追 寻 者
——记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孙正聿教授
2003年金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国首届高等教育教学名师颁奖大会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孙正聿教授代表百名获奖者作了题为《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的发言,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以《讲出哲学的魅力》为题报道了他的教书育人的优秀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追寻崇高的境界。
一、以“有理”、“讲理”的基本理念教书育人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课,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一道靓丽的景观:无论是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共选课,还是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里也挤满学生;每次听完课的人,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令人难忘的享受!”
对于如何取得这种令人感动的教学效果,孙正聿教授简洁地概括为4个字:有理、讲理。“有理”就是把道理搞清楚;“讲理”,就是把道理讲明白。他的每门课,甚至每堂课,教学内容都是以坚实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他在1995年创建的“哲学通论”课,从第一章的“哲学的自我理解”到最后一章的“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每章内容都有相应的学术论文作基础,这为他的《哲学通论》一书成为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普遍使用的专业教材和非哲学专业的人文素质课教材,奠定了坚实基础。《哲学通论》这部“专著性的教材”自1998年出版以来,先后被收入作为“20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和“人民•联盟文库”再版,并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和推广》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中的普及与推广》又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光明日报》在《让理论走进百姓心灵》的报道中说:“艰深的哲学,在他的讲授下,不仅成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而且成为亲切的思想交流。”“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孙正聿的体会是:求真、求实、求深、求美。”孙正聿教授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最为看重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他说: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有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要“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孙正聿教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讲理”的艺术。每次走上讲台,他都只带一支粉笔、一杯茶,脱稿讲授。从宏观线条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直至恰到好处的板书,均成竹在胸,挥洒自如,水乳交融,把听者带进引人入胜的境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是他的哲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孙正聿教授这里,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育人的过程就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教学和育人是水乳交融的。2009年4月16日《光明日报》以两版刊发的孙正聿教授的《哲学与人生》的讲演稿,以其对人生深切的体悟和思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发表评论,讲述他们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以“做学问”的自觉意识培养研究生
培养研究生,是孙正聿教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培养研究生重在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科”和“学问”,形成“做学问”的自觉意识。总结自己的培养经验,他提出:硕士生教育应注重“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坚持独立思考,作出理论论证”;博士生教育应注重“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而在整个培养研究的过程中,则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名称与概念、观察与理论、苦读与笨想、有理与讲理、学问与境界”的辩证关系,真正学会“做学问”。
他对研究生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苦读”。每位研究生一入学,他都仔细地了解该生究竟读了哪些书、读出了哪些道理、发现了哪些问题。他经常与研究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做学问不只是“读”和“想”,而且必须是“苦读”和“笨想”。他说:所谓“苦读”,强调的是一个“苦”字——不一目十行,不浮光掠影,不寻章摘句,不只过目而不过脑。首先要知道人家到底说些什么,人家到底怎样论证自己的说法,人家的这些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和意义。总之,读书首先要“发现人家的好处”。读进去,读出人家的好处,才能成为自己的理论资源,才是“得道于心”。他还特别强调“笨想”:所谓“笨想”,强调的是一个“笨”字——不投机取巧,不人云亦云,不耍小聪明,抛开一切文本,“悬置”一切成说,面向事情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苦读”和“笨想”的基础上,他又强调从“有理”到“讲理”:“讲理”不只是把“有理”系统化、逻辑化,而且是把“有理”引向清晰、确定和深化。
在孙正聿教授的日程表中,是没有“节日”、“假日”和“假期”的,他的“假日”主要是指导研究生的日子。对于每位研究生的选题,他都与该生深入地讨论“理论兴趣”、“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这三个方面,力求学生在这三者的聚焦点上形成自己的选题;对于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他都要追问其“靶子”、“灵魂”和“血肉”即针对什么、要说什么、说出什么这样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形成创见、作出论证;对于每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他都与该生锤炼其题目、追问其观点、探讨其论证、推敲其文字,甚至修改其标点符号。求真、求实、求深、求美的学风,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已经蔚然成风。
三、以“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引领学科建设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孙正聿教授以自己的丰硕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哲学学科建设。
自2004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以来,他带领学术团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了《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考》、《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现实的历史: < 资本论>的存在论》等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论文,并形成了近百万字的最终成果。该项成果被专家一致评审为“优秀”,并被推荐收入“代表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2010年1月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是由孙正聿教授组织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名学者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概括和总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提出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思考和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趋势与走向,具体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经典著作、研究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部重要的研究成果。
自任教以来,孙正聿教授从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出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7篇,《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12篇,先后撰写和出版了《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超越意识》、《哲学修养十五讲》、《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思想中的时代》以及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等学术专著。其中,《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被“中国人文大系”再版,《崇高的位置》被收入“走进崇高丛书”再版,《哲学通论》被“中国文库”和“人民•联盟文库”再版,《哲学修养十五讲》被台湾五南出版社再版,《现代教养》和《超越意识》则成为受到青年读者热烈欢迎的畅销书。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孙正聿教授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研究”、“当代辩证法理论研究”、“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以及“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提供了“讲理”的依据。
四、以“大气、正气、勇气”的理念建设学术团队
孙正聿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所公认;他的教学成果,更是师生有口皆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孙正聿教授为学术团队建设所倾注的心血。在他看来,个人的成果是第二位的,团队的建设是第一位的,他以“大气、正气、勇气”的基本理念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学术团队建设树立了典范。
学术资源是建设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体制性支撑,如何争取学术资源则是团队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孙正聿教授在争取学术资源中始终秉持一个基本理念,这就是以团队建设的“实力”、“声誉”和“论证”争取学术资源,在争取学术资源的过程中强化团队的学风建设。 “实力”是争取学术资源的根基,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是孙正聿教授及其团队的自觉意识。争取学术资源,需要良好的“声誉”。孙正聿倡导学者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孙正聿教授认为,学界的良好风气,首先是学者要在人格上相互尊重,成为学界的朋友;其次是学者要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孙正聿教授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评论文章,看到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评论不仅引起学界的关注,而且得到包括被评论者的好评。争取学术资源,还需要认真的“论证”。论证不是编造,而是锤炼。在每次申报各种评审材料的过程中,孙正聿教授总是召集团队成员认真研究,并且亲自动笔撰写各种申报材料。孙正聿教授认为,争取学术资源的过程,是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填报的每项成果,孙正聿教授总是组织团队进行分析和比较,自我评价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 填报的每个数据,孙正聿教授也总是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和分析,以真实的统计资料展现团队的实力;对于申报的每份材料,他更是字斟句酌,逐项修改,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孙正聿教授说,只有每件事情都认真,才会养成认真的习惯,形成团队的正气。在争取这些资源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不打招呼,不跑门路,不请客送礼”的原则。他说:我们可以暂时不要某些东西,但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败坏团队的风气;我们要争取学术资源,就要靠自己的实力、声誉和论证;树立良好的学风,应当“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
自2006年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2009年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学术委员会主任以来,他先后创办了《中国哲学教育通讯》,发表了大量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论文,撰写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推进了我国哲学教育改革。作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以“明确职责、坚守原则、以身作则”的基本理念开展工作,以钱学森的“姓钱不爱钱”和“离经不叛道”的崇高境界引导学术研究,积极推进学校的改革创新,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
孙正聿教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建设学术团队的过程中,获得一系列荣誉: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师德标兵奖,2001年、2005年先后二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5年、1998年、2006年先后三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7年被评为长春市道德楷模,2009年被评选为“吉林骄傲人物”,并被聘任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曾先后对孙正聿教授进行报道和访谈。孙正聿教授以“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为座右铭,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哲学研究、教书育人和团队建设之中,在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践履了他在《崇高的位置》一书中提出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