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华文明,探寻东亚社会发展逻辑。2024年7月6日至7日,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中华文明与东亚社会发展”分论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社会学年会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主办。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兰州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上海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单位的六十名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言,百余人次到会交流。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致开幕辞。邴正教授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各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表示东亚社会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吸引了国际社会学界众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在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东亚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格外显现。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与东亚社会发展模式,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将会进一步凝聚重视深化研究东亚社会的共识,各位学者的精彩演讲也将会为本年度的中国社会学年会增光添彩。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主持。
论坛第一单元共有五位发言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作了题为《天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的报告。他探讨了天下作为一个社会学理想类型的逻辑可能性。天下的意涵维度包括大、公、一、多、中、道等多个维度,最为关键的是天下并非跟人无关的漫无边际的存在,而是直接关系每个个人,即“以天下为己任”。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陈文江教授作了题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的报告。他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是帮助我们更清晰认识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和核心机制,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群众参与、多元共治、灵活适应、法治保障、资源整合、持续创新等方面。理解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有助于我们建构高质量社会治理的理论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作了题为《价值需要与个人捐赠》的报告。他指出价值需要是一种与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对外界事物和世界秩序的解释而产生的,满足这一需要的资源便是个体世界观、价值观相一致的某种世界秩序。数据表明,个体价值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捐赠意愿。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研究所黄红研究员作了题为《养老照护服务的关键痛点及精准化养老照护》的报告。她指出当下养老服务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不高、照护人才短缺、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发展不够、对老年人失智失能的预防重视不足等关键痛点,并提出从“精准识别—精准整合—精准供给—精准支持—精准管理”等方面为老年群体提供供需匹配的照护产品和服务。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顺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时代劳动者的收入风险及其分配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发言。他以风险社会为视角,建构了数字时代收入风险的理论分析模型,揭示了劳动收入风险的分配机制,并与收入分配效应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系统快速推进,个人资本对收入风险分配效应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南开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张栋豪主持第一单元,并与《理论探讨》杂志社副主编、编审侯冬梅共同担任评论人。
论坛第二单元共有六位发言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社会基层治理的动员机制研究》的报告。她结合中国基层政府的制度情景和数字平台建设的实践场景,将TOE框架由三要素拓展为TOEI(技术—组织—环境—身份认同)四要素,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存在技术动员、组织动员、制度环境动员和地域身份认同动员四种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作了题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路径》的报告。他认为目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三化”问题治理难度大、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不合理等诸多突出问题,需要“生计—生产—生活”三生推进机制,具体的实现路径包括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才交互等路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家建教授作了题为《社区治理中的财政问题》的报告。他认为财政是基层治理的底层架构,对财政问题的分析为理解基层治理逻辑形成了“关键变量”,目前社区财政的行政性与自治性并存的二元属性导致了“非相容多元委托”的问题,可以尝试从第三类主体介入、完善治理程序建设等方面解决社区财政过度行政或过度自治的难题。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安宁教授作了题为《绘制当代中国人的关系界石:关系网络结构及其与传统文化认同关联》的报告。他的研究通过测量发现了异质性的网络关系结构;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兄弟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角色关系;标准化的文化文本与人们心中的生活文化之间的距离。
中南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法学院吕鹏教授作了《人类文明演化与历史动力学ABM模拟》的报告。他通过智能体仿真模拟方法探究了人类群体行为宏观涌现规律与微观行为机理,揭示了人类文明演化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袁博作了题为《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兼谈新社会阶层与共同富裕》的报告。他们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同时推进社会层面的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破除结构性不平等因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首要目标。就新社会阶层而言,尽量消除各类社会结构壁垒,促进社会流动,提升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个紧迫而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社会学评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闻翔副教授主持第二单元,并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陆影共同担任评论人。
论坛第三单元共有六位发言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教授作了题为《城中村的圈层结构及其治理》的报告。他通过对广州城中村圈层结构与治理历程的观察,发现城中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村落共同体到地域共同体的转变,最后提出了城中村治理的方案以及发展的可能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卢春天教授作了题为《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机制——一项中德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他从中德两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出发介绍两国亲环境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以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环境态度影响居民的亲环境行为。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倾向于更加温和、保守和私人性质的环保行为,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也更加强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时代中的流动世代:母职惩罚视角下的生育意愿》的报告。他分析了流动女性预期生育成本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因果关联,利用产前样本和反事实产前样本计算流动女性生育时间成本,运用产后样本与反事实产后样本计算流动女性工作比例。研究发现,流动女性生育的产前和产后时间成本越高,其一孩和二孩的生育意愿越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作了题为《名与实:“民间河长”治水实践及其分析》的报告。他将河长分为名实兼具型和名实分离型分别分析其发展现状,认为后者仪式感强但持续性弱,象征性强但实践性弱,需求性高但功能层次低。而前者主要通过社会动员、环境监督网络、杠杆效应提升河湖治理绩效。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威教授作了题为《从“文字下乡” 到“数字下乡”:百年村治的技术进路》的报告。他认为,治理对技术手段的依赖和治理的技术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明显趋势并引发了一系列意外后果,治理主体的技术偏向症候、过程的技术偏向逻辑以及目标的技术偏向逻辑导致技术治村面临“技术过剩、治理短缺”困境。应该进一步凝聚治理主体的认同、强化多元参与共治和促进技术适配社会,以找回技术治理的社会性路径。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韩小威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测度及评价研究——基于可及性视角的分析》的报告。她提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测度的可及性视角,基于5A模型从公共服务的空间可达度、心理可适度、服务可获度和信息可知度四个维度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社会组织服务供给质量一般,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点的稀缺成为最紧迫的挑战。
《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薛立勇主持第三单元,并与《浙江学刊》杂志社陈思宇编辑共同担任评论人。
论坛第四单元共有六位发言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徐京波教授作了题为《主体性激活:党建引领“村改居”社区治理路径创新——基于郑州市T村社区治理实践的考察》的报告。他聚焦“村改居”社区如何通过党建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性,认为党建引领社区居民主体性激活的动力包括社区治理困境的倒逼效应、基层政府考核的推动作用、“村改居”社区熟人社会资源优势,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干部权利保障与能力提升提高工作能力、多元联动与常态化议事丰富治理网络、示范效应与激励保障激活社区志愿者主体性。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建武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学优亦心安: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卷入如何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报告。他基于压力过程模型理论和家庭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卷入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运用CFPS2020数据证实了二者之间的因果效应。他发现,如果没高期望仅有卷入行为,缺乏对子女学业信心,就会负向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在教育期望都较高的情况下,外部教育卷入水平较高的父母,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更积极。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月琦作了题为《中、日、韩数字政府实践探索的比较研究》的报告。她系统梳理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数字政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东亚国家数字政府发展的整体政府、回应政府、开放政府与合作政府模式。她认为,东亚数字政府的发展呈现出由传统公共服务领域向新型领域扩展、贯穿于从个体到组织再到国家的各个维度、越来越多的治理主体加入、参与领域和参与形式日渐多样、区域发展是差异化和非均衡性状态的趋势。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王善航副教授作了题为《十九世纪末期华夏朝贡体制与西方殖民主义碰撞下的东亚社会情势——以朝鲜王朝为例》的报告。他认为,19世纪,高宗时期的朝鲜王朝开始在清廷与日本的压力夹缝谋求国家自主发展之路,继而不断在既有礼制历法的朝贡体系及巧取豪夺与合约精神的殖民主义之间游移,进而采行对冲理论的外交策略。从社会角度来看,列强的进驻,不仅打开了朝贡体系封闭的循环,也激起东亚诸国开港开市,进行了各自的自强运动,东西文化的对撞交融也由此不断深化。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师秦振兴作了题为《由“公” 到“共”:治理资源属性转换与治理效能提升——以“项目进村”的三个典型案例为讨论对象》的报告。他认为治理资源的增多不一定带来治理质量的提升,如何将现有资源治理高效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发现,实现资源属性由“公”到“共”的转换,增强资源的社区互惠性,资源使用的权责利的改变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聪作了《福泽谕吉文明论与文明的展望》报告。他介绍了福泽谕吉文明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内容、评价以及未来展望。她认为,福泽谕吉文明论一方面以西方文明为典范,另一方面又包含着东方文明的内在精神。其文明论在给日本社会带来启蒙之光的同时,也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持久地影响着日本当代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尤其是东亚文明的发展。
《江海学刊》编辑部编辑丁惠平研究员主持第四单元,并与《社会科学辑刊》执行主编李阳共同担任评论人。
论坛第五单元、第六单元为博硕研究生圆桌学术沙龙活动,分别由《学海》编辑部主任黄永亮副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建武研究员主持,特邀《江淮论坛》编辑蔡华玲助理研究员、《学习与探索》编辑张斐男副研究员、《贵州社会科学》编辑王付进行评议。本次沙龙涵盖社会发展的多个研究领域,十余名青年学生围绕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高端阳博士《治理式团结: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理解》的发言,尝试为“强国家强社会”的“双强”格局下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提供新的理解。中国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任绎璇博士《庇护型行动者生态位:非遗保护的“绅士化”过程研究》的发言,探讨了非遗保护过程中各类主体如何协同作用,推动非遗项目实现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刘润哲博士《家庭意识形态与彩礼流动:彩礼文化的再生产与变迁》的发言,通过分析彩礼的多种流动形式及其背后的家庭意识形态,揭示了彩礼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与家庭、社会及经济因素相互作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于欣博士《地域社会学视角下的村社组织发展与村庄的“多层嵌入—共生关系”》的发言,认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资源整合、乡村凝聚、减贫增收、发展产业和合作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形塑了组织“保护型经纪人”角色,并与村庄建立起“多层嵌入—共生关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张丹博士《2010—2021年中国非正规就业者社会公平感的变迁趋势分析》发言,分析了非正规就业者社会公平感的变化趋势,以及客观不平等与主观公平感之间的关联。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孙梦妍博士《下沉治理中基层工作者的回应性行动和策略研究》的发言,以目标-情境-规范的理论框架阐释了基层工作者行动策略的生成逻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周映序博士《压缩现代化视域下东亚三国的人口转变、家庭变迁与个体主义》的发言,使用压缩现代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东亚三国在社会、家庭及个人三个层面出现的社会变化,并进一步说明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冯天琳博士《从悬浮到下移:东北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嵌入式发展研究》的发言,提出了“悬浮式嵌入”和“下移式嵌入”的概念,以探讨东北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召璇硕士《二元体制分割与职业体制属性代际继承研究》的发言,关注了父亲职业体制属性、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及职业获得渠道对子代职业体制属性获得及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济南大学社会学系刘珂冰硕士《“赓续”与“重塑”:社会文化变迁视角下枣庄柳琴戏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脉络》的发言,分析了在几个重要社会历史节点、不同时期文化语境下,枣庄柳琴戏的发展过程及生存模式,分析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与柳琴戏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任优硕士《日常生活的复归:中国民间宗教的复兴》的发言,认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使得宗教信仰的复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王嘉铭硕士《东北乡村过疏化背景下乡村教师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发言,描述了过疏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帮助乡村教师恢复公共性作用,重振乡村文化。张语轩硕士《我国养老文化的百年赓续与演进脉络》的发言,通过梳理养老与社会保障政策历程,总结养老文化百年演绎的演进特征。
在圆桌学术沙龙评论环节,编辑老师们围绕各个主题总结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和融合,让大家受益匪浅。同时,编辑老师们也给予了专业的点评和指导,为同学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次圆桌学术沙龙为博硕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促进了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启发。通过参与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还拓宽了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更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